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内涵、价值与路径
[28-36]
|
修辞学视角下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话语逻辑
[37-45]
|
大学有效行政:价值基础与纪律建设
[58-64]
|
创造性思维教育与洪堡大学理念
[65-71]
|
论学校管理的微妙性均衡
[27-32]
|
伯顿·克拉克学术职业理论评析
[33-41]
|
工程科技人员跨文化能力研究
[42-46]
|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范式和理论模型
[32-39]
|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进展述评
[40-48]
|
技能何以形成:类型探讨与模式分析
[49-60]
|
大学个人知识:超越“高深学问”的学习向度
[61-68]
|
论学校及其功能
[23-31]
|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我国人工智能文科人才的培养
[32-38]
|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
[39-45]
|
课程:学术计划
[33-45]
|
从认知科学到学习科学:过去、现状与未来
[29-39]
|
以创业思维重新理解学科建设
[40-48]
|
教育研究、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界面管理与协同效应?
[98-105]
|
职业教育的学校知识辨正
[106-113]
|
学习分析的系统化综述:回顾、辨析及前瞻
[41-51]
|
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权观念嬗变
[52-58]
|
新中国师生关系:基于国家官方话语的分析
[59-69]
|
社会资本概念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评论
[21-30]
|
论大学德治
[10-14]
|
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探析
[15-27]
|
从研究问题看教育社会学的话语实践与解说体系
[28-36]
|
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83-91]
|
安萨里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92-97]
|
文化精神:大学内部治理之魂
[24-29]
|
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
[30-39]
|
从历史博奕到学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联
[47-54]
|
论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的对话伦理规范
[63-68]
|
论麦克·杨的“强有力的知识”
[53-60]
|
王星拱的治校理念及其对提升大学品质的启示
[6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