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oa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挑战与进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教育者认识、改造教育世界的重要伙伴,有望助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新知识、新动能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教育本质的新思考、人智协同的新图景、教育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教育伦理的新风险、教育公平的新鸿沟。最后,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未来进路提出了启示。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 12 0 刘三女牙<sup>1</sup> <sup>2</sup> 郝晓晗<sup>2</sup> 价值澄清理论在中国:回顾与讨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2 价值澄清理论作为备受关注和讨论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理论之一,在中国的传播呈现了与其在西方传播时不同的路径。价值澄清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传播阶段、深入研究阶段以及新时代的再认识阶段。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学界引发的主要争论包括:是否倡导相对主义、是否重过程忽视内容、是否重个人自主轻视社会共识价值观以及是否重价值认知轻视价值情感与行动。这些论争深化了人们对价值澄清理论的理解。价值澄清理论为我国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理论及实践带来了独特的思想和方法论资源,对突破以灌输为主的价值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价值内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但也要警惕价值澄清理论本身缺陷所带来的理论风险以及与我国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适配度问题。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3 21 0 董玉雪 石中英 新时代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基础及未来路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3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实质性地推进了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整体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系统性地拓展了服务国家发展能力,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助推我国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彰显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的理念;从实践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深度嵌入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育;坚持系统发展观念,担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22 30 0 吴 霓 王 远 倍增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融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4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和制高点,承载着自主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使命,而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倍增效应,当前三者在协同发展上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校企合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多主体协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1 36 0 刘惠琴 牛晶晶 辜刘建 美国大学基础科研发展战略转型及价值分析 ——从《布什报告》到《芯片与科学法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5 1945年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政策报告造就了二战后美国大学基础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和美国科学强国的战略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国际多极化发展,美国基础科研竞争力下降;科学范式转型发展,美国大学基础科研生态面临新的挑战;科研领域新国家主义在美国盛行,炮制“中国威胁论”。基于此,拜登总统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的科学部分提出了推动美国大学基础科研发展战略转型的四大核心任务: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改制,推动大学基础科研治理组织创新;通过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STEM教育全纳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学多维协同基础科研平台构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通过国家科研安全保护,遏制国外大学基础科研竞争。美国大学基础科研发展战略转型体现了多重价值取向:以基础科研范式创新促进多维协同提质增效;新国家主义与国际科研协同之间价值冲突;以全纳性卓越激活“知识三角”协同育人内生力。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37 47 0 武学超<sup>1</sup> 贾 楠<sup>2</sup> 从“物理国际化”到“虚拟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式转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6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历史变迁中出现了多次转向。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在不同主体推动下,经历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的松散自发时期、物理国际化时期、在地国际化为代表的新形式时期、虚拟国际化渐趋主流时期。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步入科学革命阶段,在数字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渗透及新的全球化发展态势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的价值理念、模型框架、共有范例寻求新的常态。虚拟国际化强调协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消除高等教育国际化境外与在地的物理边界、重构不确定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之确定性,具有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范式的潜能。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48 59 0 段世飞 刘林佳 钱跳跳 世界顶尖大学校训的修订 ——基于哈佛、普林斯顿和帝国理工学院的考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7 校训是大学的文化名片,蕴含着大学的办学宗旨,彰显出大学追求的文化价值。哈佛大学的“真理”校训经过三任哈佛校长的阐述与诠释后内涵正朝着应然的方向发展。普林斯顿大学有关“上帝力量”的校训在两位美国总统校友的隔空呼应之下走上了“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新轨道。帝国理工学院富含殖民主义标签的校训在源自美国“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反种族主义浪潮中,被校方果断而迅速地弃之一隅。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60 66 0 魏海华<sup>1</sup> 李联明<sup>2</sup> 美国保守主义政治与大学招生平权行动的终结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8 美国大学招生的平权行动对弱势少数族裔学生进行政策倾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渠道。然而,因涉及录取机会分配的“零和博弈”以及作为种族议题的敏感属性,招生平权行动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争议不断,并在过去30年间持续衰退。“里根时代”以来保守主义主导美国政坛,保守派从90年代起开始通过司法诉讼和政策法律禁令对平权行动施加规限。这不仅直接禁止一些公立大学实施平权行动,还间接改变了大学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驱使许多大学主动终止相关政策。2023年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政策违宪,大学招生平权行动彻底终结。“后平权行动时代”的教育公平难以保障,美国大学招生政策也将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67 76 0 寇焜照 王名扬 如何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美国工程教育“戈登奖”获奖项目的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09 本研究梳理戈登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至2023年全部20项获奖项目概况与特征,发现了这些项目在培养目标、组织形式、培养方式、优先领域、范式推广五方面的特征,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工程领导者;采取开放多元的跨学科跨院校等跨界合作组织形式;实施基于项目、有工程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关注前沿领域的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鼓励通过技术创业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效显著,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发起全球倡议多种方式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创新“跨界”型工程人才培养,开拓“工程+”人才培养新格局;注重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能力培养,打造“三创”工程教育生态系统;设立国家工程教育专项教学成果奖,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工程领导力项目。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77 86 0 符 杰<sup>1</sup> <sup>2</sup> 钟 周<sup>1</sup> 乔伟峰<sup>1</sup> <sup>2</sup> 数字化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生成情境、现存困境及实现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0 在教育数字化的全球时代,学校是向社会传递价值并且形塑未来社会的中心。其中,教育研究承担的使命是通过数字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生成情境包括本体论的困惑、认识论的整合转向、价值论迷茫及方法论历经从逻辑推理到算法的变迁;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进程中,遭遇技术建构的主体性失衡、数据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技术主义的价值僭越性、算法主义至上方法论的非人文性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通过提升技术教育性的本体论、基于实践智慧的认识论、生命化的价值论和超越算法主义的方法论,促进数字化时代教育研究新范式的形成和应用,推动科学有效解决教育问题,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87 95 0 田 芬 空间视角下公德教育的误区与出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1 公德是公共空间的道德要求,因此,从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的角度,分析公德教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就开始重视公德教育,但是很多学校都采用“私德外推”的方式实施公德教育。“私德外推”式的公德教育不仅不能有效地让私德成为公德,还在“人己同类”和“推己及人”中让人进一步成为利己主义者,让社会进一步陷入到差序格局中。为了有效实施公德教育,要按照公共空间意识萌发的规律,在“活私开公”中实施公德教育。为了完整地实施公德教育,要按照公共空间意识生成的规律,既要重视消极的公德教育,也要重视积极的公德教育。当然,无论实施何种公德教育,都要拒绝采用“私德外推”的实施方式。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96 103 0 严从根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2 加强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人才,对于高职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将深度参与到跨境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等跨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解决资源供给不充分、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将跨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跨文化教育项目的质量保障,不断提升跨文化教育质量。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04 110 0 高宝立<sup>1</sup> 王 琪<sup>2</sup> 金东贤<sup>1</sup> 论民办学校的合规改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3 我国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该制度尚未适用于民办学校。考虑到单位犯罪对民办学校的存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水漾效应”突出,有必要在民办教育领域引入合规改革并对其制度设计进行初步探索。在民办教育领域引入合规改革有利于保护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塑造民办学校的合规文化,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基本方针。该制度引入初期可先适用于民办学校的单位犯罪,而是否适用于民办学校内部人员单独实施的犯罪需进行分类探索。由于民办学校规模较小,宜采取“专项合规”模式。民办学校的合规改革可借鉴企业合规改革中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由民办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承担第三方机制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11 118 0 张 冉<sup>1</sup> 曾子易<sup>2</sup>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及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4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具有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多种特征。资格制度经历了从学历资格、考核合格证资格到教师资格证过渡,从教师资格证“省级”考核再到“国考”的标准化管理阶段和院校考核+免试认定探索阶段。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制度不断完善,对规范教师管理、提升教师质量、扩大教师供给、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提高教师劳动力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师资格证制度从资格学历要求提升、教师培养机构的审核评估到定期注册制度、完善资格考核认定及教师资格的通用性方面都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从而满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19 128 0 安雪慧 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该不该大体相当? ——“正反方”多维论辩的理性审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5 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作为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得到了毁誉参半的关注与讨论。无论是在个体的教育需求、社会的教育公平还是经济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均遭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同时也拥有诸多辩护。不同观点在多个维度的交锋与论辩充分体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背后的深度复杂性。为此,对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比”该不该大体相当的分析需采取一种理性辩证的视角,对如何合理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也需科学完善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即以明晰高中阶段“普职比”的影响因素为调整前提,以道德正当、因地制宜和有限推进为调整思路,以系统化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为调整关键。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29 138 0 肖 龙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6 就业意愿是触发大学生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籍在京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综合Logit模型与Shapley分解的量化研究方法,辅以半结构化访谈,就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倾向、意向性单位类型与意向性就业区域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在父母职业因素方面,家长如果从事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性质的职业不仅会提高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的倾向性,而且会提高他们进入体制内单位求职的意愿;在家庭经济因素方面,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大学生选择回流就业的倾向性越小,并且愿意选择到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倾向性也越小;在家庭文化因素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大学生,选择回流就业的倾向性也越小;家庭经济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大学生,选择回流省会城市就业的意愿也越高。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39 149 0 祝 军 李 响 柴方圆 混合课程场景下学生成绩预测模型可迁移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17 在混合课程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构建学生成绩预测模型,可辅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目前混合课程场景下,学生成绩预测研究很少应用于实践的瓶颈问题之一是预测模型难以从构建场景中迁移到其他场景。本文梳理了混合课程学生成绩预测模型迁移时,影响预测结果准确率的因素,包括构建预测模型的结果准确率,具体场景下混合课程训练样本的特征,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处理方式及目标课程的特征。使用A校两学期所有混合课程数据构建了成绩预测模型并将其迁移应用到B校的案例课程中连续观察三学年后发现:(1)使用样本规模较大,特征值的完整性和数据可变性较强的数据获得的成绩预测模型具有较强可迁移性,研究显示“高活跃型”混合课程符合这些特征;(2)增量学习方法和批量学习方法都可构建具有较高预测结果准确率(超过70%)的成绩预测模型,增量学习方法更有助于成绩预测模型的迁移应用;(3)在模型迁移应用时,增量学习数据处理算法构建的模型可得到更高的预测结果准确率,且应用目标课程与“高活跃型”混合课程的学生在线行为数据分布相似时,预测结果准确率较高。上述研究发现为混合课程场景下学生成绩预测模型的迁移提供了实证基础和基本思路。 2024年06月20 00:00 2024年03期 150 160 0 罗杨洋<sup>1</sup> 韩锡斌<sup>2</sup> 宋玉强<sup>3</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