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oa 蒋南翔在高等教育部的作为与思想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1 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蒋南翔的一生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领导,而且从1960年起兼任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和部长,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65年1月3日,时任高教部副部长蒋南翔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书面发言,重点围绕“破除苏联框框”的问题,从指导思想上的“技术至上”与“政治挂帅”、组织工作上的“专家至上”与“群众路线”、教育原则上的“书本至上”与“实践历练”、劳动问题上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知识分子问题上是否要“团结、教育和改造”等五方面进行了细致论述,这些言论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延续性与继承性。蒋南翔对高校招生考试也十分重视,1966年4月,高等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高校招生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从中也可窥得“文革”前蒋南翔维护高考制度的良苦用心。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 9 0 刘海峰 赵 凯 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论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2 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三个层次、九个领域,包括以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思想、数量与质量相统一思想、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等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思想;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思想、重点大学建设思想、高等工程教育思想等为代表的中观层面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教职工队伍建设思想、课程与教学改革思想等为代表的微观层面的思想。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0 21 0 别敦荣<sup>1</sup><sup>2</sup> 邵剑耀<sup>2</sup> 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3 蒋南翔同志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之一。他立足实际,结合清华大学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倡导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之路。在其高等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坚持党的领导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人才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人才的高度统一、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高度统一,这“三个高度统一”是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其时代意义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22 27 0 卢晓中 教育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4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教育是具有高度一致性、协调性与融合性的一体两面。追溯并总结教育协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的理论渊源、历史经验和实践理路,深刻挖掘教育与精神富有的内在联系,为科学研判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构建服务于人的精神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进而让教育完全融入到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28 36 0 刘国瑞<sup>1</sup> 赵志博<sup>2</sup> 高校班集体建设:制度变迁与理论阐释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5 班集体作为我国高校独特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诸多制度要素(高等教育学年制、统包制和政治辅导制)构建基础上才得以确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班集体所赖以存在的核心制度要素发生了变迁。从符应论分析我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变迁的趋势,发现作为一种社会化体系班集体从基于社会控制的外化式模式向基于个体构建的内化式模式转变。而从个体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则发现加强学生的集体性身份认同,帮助他们完成与群体和社会进程的意义连接,既是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教育目标,亦是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路径选择的结论。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37 45 0 罗 燕 教师研训及其效用的中国经验 ——基于PISA2018教师问卷数据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6 PISA2018结果显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京、沪、苏、浙四省市以较少数量和较低学历的教师,培养出世界上素养最高的学生,研训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经过对PISA2018教师数据分析发现:第一,师范生构成教师队伍的主流,兼课教师和教非所学教师比重较高,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第二,教师研训参与率居国际前列,研训制度化,但培训内容的个性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研训参与的个体性差异大于校间差异,乡村教师、年轻教师、新手教师、教非所学教师面临更多专业发展问题;第四,研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并且教非所学教师能够从更频繁的教研活动、学科基础知识主题培训中获益更多。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6 55 0 赵 茜 钱阿剑 辛 涛 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演进研究 ——基于1987-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政策工具的文本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7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大学系统有效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力量和重要保障。基于1987-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创新价值链和高等教育质量三维分析模型,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使用特征及其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形成了以国家专项拨款为主要供给,以体制改革和评估监测为调节手段,以国家项目为主要需求的类市场化政策框架体系;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逐渐丰富,政策组合形成协同效应,但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维度的政策工具演进体现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完善需求和供给联动机制的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内涵由单纯追求科技产出拓展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创新过程的关注有待加强。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6 68 0 高金岭 刘 婷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研究 ——基于爬虫技术对高校调研行为的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8 一流大学示范效应是彰显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是一种基于其他高校的模仿而展开的组织学习,在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其他高校通过竞争性模仿和制度性模仿而使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得以体现。运用爬虫技术对高校调研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比较明显,它通过锁链结构渐次传递;行业高校构成了传递示范效应的特殊渠道;示范效应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存在强弱差异。因此,应重视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构建多维分层的示范体系,提升高校的自觉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69 77 0 田贵平<sup>1</sup> 赵婷婷<sup>2</sup> 塑造全球能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路径机制 ——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9 新自由主义价值正确对自由教育价值自觉的弥补,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变革趋向,指引其人才培养目标由“服务美国”向“以服务美国为基础制胜全球竞争”拓展,亦领航着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知识组织框架与学习途径朝向整合式、具身化发展。即通过增值学生的人力资本、向学生传递国家价值和强化学生全球化意识,从而触发、促成学生的即时性思考与结构性反思,将塑造全球能力融入通识教育之中。这得益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对全球化时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变革及其培养目标拓展的把握,其内在逻辑是两校对“本土”与“全球”关系的妥善处理,及对美国国情、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学情特点之关系的积极协调。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78 88 0 吴易林 吕林海 洛杉矶成人教育学校的兴衰 ——基于旧制度主义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0 20世纪20至50年代,洛杉矶成人教育学校由兴而衰。运用旧制度主义分析发现,洛杉矶成人学校的兴衰与当时的制度环境息息相关。边缘地位、模糊目标与拨款方式催生非预期状况,增大了领导者决策压力。洛杉矶成人教育学校偏离正式目标运行,政策规定的行政逻辑、以学生意愿为准的市场需求、短时高利的商业模式得以渗透进组织内部,最终演变成为多种利益诉求的容器。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深,洛杉矶成人教育学校与外部组织捆绑越紧,其决策惯性也越大。由此衍生出风险与危机,需依靠领导力与独特竞争力应对。针对洛杉矶成人教育学校兴衰的分析彰显出旧制度主义理论的解释力与生命力。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89 102 0 林 杰 赵祎飞 新自由主义治理性视角下PISA传输的国际比较与数据治理之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1 新自由主义治理性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将教师转化成有担当的主体,力行自我提升以实践社会的集体责任。要达到此种目标,必须将在乎自我嵌入教师的自我知识,继而使他们以关爱自身来运作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化的策略往往仰赖道德规范的认知,才能在自我知识的深处激活在乎自我机能。由此而言,主体性化是将教师打造成道德主体的关键策略。基于此种关联性,本文以OECD的PISA为议题,阐述其国际比较如何将教学质量链接于人力资本,继而产生希望与恐惧话语,并藉此话语运作数据治理,将教师改造为可统治的主体,致力运用教学承诺来实践国家发展的集体责任。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03 110 0 姜添辉<sup>1</sup> 李子华<sup>2</sup>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德国私立高校的发展及动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2 自两德统一特别是2000年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德国的私立高校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私立高校在专业布局、地区分布、类型分化、法人形式及经费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与公立高校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很多方面,私立高校都不是“二等”高校。私立高校快速发展是由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支持氛围、政府治理提供的政策预期,以及自身满足多元需求、建立独有优势和灵活开展改革等因素共同促进的。专攻利基市场,为特定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中国与德国私立高校的大发展几乎发生在平行时间,比较研究的启示包括政策上的公私平等对待、私立高校的差异化竞争和独特社会价值的提供。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11 121 0 彭 湃<sup>1</sup> 丁秀棠<sup>2</sup> 英国影响力议程:在政府、高校与学者之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3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已形成对“影响力议程”的共识,即强调科研成果学术影响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外部社会影响力,使其对经济、文化、公共政策、医疗、环境、教育等方面带来改变。其中,英国在落实影响力议程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回应,包括在政府层面对科研管理机构进行改组,搭建了全新的科研与创新治理框架;在高校层面采取全方位的战略措施,推动科研成果的影响辐射社会;在学者中形成了对影响力议程的高度关注和多元化的态度表达。英国作为全球影响力进程中的“先行者”,其改革实践为更好地构建我国科研生态体系和管理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第一,通过搭建协同开放的科研与创新治理框架形成推动影响力议程的协同效应;第二,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战略行动推动影响力导向的知识创新;第三,通过共建信任体系与信任机制,为学者的科研活动保留一定的空间和弹性。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22 130 0 王 楠<sup>1</sup><sup>2</sup> 罗珺文<sup>3</sup> 孟祥赛<sup>4</sup>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德国职业行动能力发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4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31 140 0 陈 莹 规则重构与隐秘挑战: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权益趋向与困境回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5 《职业教育法》构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框架。法律修订通过在立法目的、法律依据、合法性基础、权责利等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的权益重构,规范了职业教育外部的社会秩序。《职业教育法》努力破除人才供需矛盾、生源矛盾、普职融合等方面的困境,但总体上也面临着发展细节待明确、机制建设不完善、认知偏见顽固等挑战。在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中,应建构适切技能型社会的制度规则、标准规范等规制框架,逐步细化可操作性机制;优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的行为规范,平衡就业与教育双重功能;培育职业教育文化,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 2023年10月20 00:00 2023年05期 141 148 0 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