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oa 高等教育本体论的转向:空间、权力和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1 当前地缘政治的发展和紧张对社会空间建构及大学和科学中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空间建构创新,是将既定的物质性、行动主体的理念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实践三者结合的结果,其中有些社会实践成果进一步构成了该领域持续发展的物质性。“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以转变全球大学关系的早期尝试。大学和科学领域的全球演变历经三个历史层面,并交融至当前的实践中:(1)后殖民主义的发端以及1945年《联合国宪章》与其所确立的主权国际秩序;(2)1990年以来新殖民主义在“美国治下的和平”得到加强以及美国主导的加速全球化进程;(3)在过去的15年里,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崛起,新殖民秩序部分解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兴起(这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主题,但目前尚未实现),以及美国推动的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脱钩”策略考虑不周,虽然它已造成干扰,但不太可能实现目标。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因素,大学仍需探索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合作性的全球空间。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 13 0 西蒙·马金森 高等教育智能跃迁:一项历史比较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2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潜在变革动力深度捆绑,高等教育领域被认为是深受影响且亟待转型的主要领域之一。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智能跃迁?第一,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史上三次跃迁式发展,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因其性能的“优势非对称性”“高费效比性”可能成为大学跃迁发展的新变量。第二,基于对近50年自个人计算机广泛使用以来,技术迭代与文化滞后的关系梳理,阐明高等教育智能跃迁不只是回应技术引起的大学结构不均衡或关系不稳定,更应包含现代大学基本价值、规范秩序及其形成方式。第三,对近两年国内外若干大学智能跃迁的关键案例比较发现,现实中大学智能跃迁格局具有明显的“技术放大期”特征。就中国大学自身发展而言,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流程再造则是大学新型共享规范得以制度化的关键期。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4 24 0 李曼丽 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3 数字技术为学生心理危机的高质量、高水平“应对”,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契机。本文紧紧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从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筛查、识别与诊断、治疗与干预等过程入手,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数字技术对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赋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强基”“健体”“固本”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攻坚破难、保驾护航。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25 36 0 俞国良<sup>1</sup> 张 哲<sup>2</sup> 由科层封闭到开源开放:数智时代大学治理选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4 数智时代大学治理模式应从科层封闭走向开源开放。开放是大学天然的价值追求。传统的开放多从政治维度考量大学的公平公正,数智时代的开源开放注重从生产维度强调以开放促知识生产、发现和创新。开源开放的大学数字治理内涵有三:治理议题扩大化,权力分配与促进开放并重;治理主体多元化,多方协同、主次依时而变;治理逻辑共享透明,基于数据运行的大学数字生态系统决定。我国大学数字治理建设应强化数据意识,构建数据中台;秉持开放共享,重构产学研系统;聚焦开放创新,广泛参与社会建设。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37 45 0 李 晔<sup>1</sup> 周 娜<sup>2</sup> 李 辉<sup>3</sup>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经验与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5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对国家安全与发展起关键性影响的科技力量。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与政府合作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研究型大学有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良好基础,目前也存在制约发挥高价值战略作用的约束与障碍。本文研究世界范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经验与高水平大学发挥作用的历程,比较我国高水平大学与各类型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战略性作用的经验方式,归纳大学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承担的重要功能与角色,剖析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指出我国大学强化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参与建设高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方向与路径。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46 59 0 张 栋<sup>1,</sup><sup>3</sup> 薛 澜<sup>2,</sup><sup>3</sup> 梁 正<sup>2,</sup><sup>3</sup> 陈凯华<sup>4</sup>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内在意蕴、衡量标准与建设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6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明确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意蕴、衡量标准和建设路径。具体而言,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组织的有序分布和各种高等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从功能角度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既要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发展又要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进而,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衡量,既需考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否推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能够推动国家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国家,也需审视其是否能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主体作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60 68 0 李枝航 周光礼 大学生如何解码群团组织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 ——以Z组织的B站账号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7 借鉴霍尔的解码理论和意义接合理论,对22名大学生开展访谈,探讨大学生对于群团组织Z在B站的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解码特征及形塑解码的力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解码呈现“去政治性”,这使得将传播活动视为“追求‘傻乐’的审美化景观”和“彰显精英品位的知识解读”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话语被接合在一起。一方面,新自由主义下的个人主义和泛娱乐主义导致了大学生政治冷漠与唯快乐是从的“傻乐”状态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长期应试教育和技治主义的综合作用下,大学生虽强调硬核知识和严肃分析的价值,却难以将政治知识联系生活实践,更倾向于站在精英立场上认识政治和社会。究其原因,B站平台运营的商业逻辑和“过滤泡效应”强化了“去政治性”,不仅助长了大学生对于政治议题与公共事务的冷漠情绪,还滋长了个人主义与“傻乐主义”。为提升受众的思想政治素养,群团组织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政治知识传播的回应性与有效性;对传播内容的政治意义进行深度阐释,提升受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69 81 0 邵 颖 王 熙 苏君阳 职业教育教学行动论:基本意涵与实践指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8 行动导向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发挥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立场,职业教育教学行动论澄明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行动论认为,职业教育教学目标靶向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本质是行动,教学过程是遵循“任务-行动”范式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职业教育教学行动论在内涵上表现为实践性、生成性、关联性和完整性的内在规定性,并面向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围绕“知情意行”的行动整合、融合共生的立体网络、完整行动下的能力传承以及工作过程知识的合法性确认对教学认识、教学关系、教学职能与教学知识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助推完成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类型定位与现实转向。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82 91 0 和 震<sup>1</sup> 王羽菲<sup>2</sup>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学术趋向与实践内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9 “在地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源于欧洲,与“境外国际化”相对的概念。西方学界主要从高等教育机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在地国际化”概念及其实践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与西方国家在具体语境上存在重大差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研究和实践必须实现方法论转变,需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研究在地国际化概念及其实践内涵,需要通过保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来研究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要素和实施框架。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92 103 0 李玥忞 张应强 OECD教育治理合法化与规避治理风险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0 OECD教育治理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其教育治理手段与策略不断完善,教育治理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教育治理过程中,OECD主要通过在过去经验上构建框架、储备基于实证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提升公信力以增强专业性等策略来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治理的合法化。此外,OECD还通过政策干预的模糊化处理、强调知识具有非完善性并为不成功的政策干预提前做预设、对“最佳经验”的情境化解释以及对政策实施的复杂化解释等措施,实现其教育治理的风险规避,不断巩固与扩大OECD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04 111 0 吕云震<sup>1</sup> 高益民<sup>2</sup> 跨境高等教育“中心-边缘”格局及其在大变局时代的演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1 跨境高等教育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推动下,跨境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建设,但同时也强化了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心-边缘”格局,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流向鲜明,引发了教育依附、教育主权削弱、经济利益驱动、新形式间接剥削、国家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大变局时代的背景下,全球化、国际秩序转型出现“有限全球化”和“去中心化”,对跨境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印度等国家积极推进本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使跨境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由南向南”“由南向北”的多向流动。欧洲一体化、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区域一体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推进了教育区域化发展,也使跨境高等教育发展出现协同性、共生性的特征。以上两个变化对跨境高等教育传统的“中心-边缘”格局形成了冲击,表征着全球跨境高等教育格局演进的趋向。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12 120 0 尤 铮<sup>1</sup> 曾晓洁<sup>2</sup> 英格兰基础教育增值评价的发展与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2 增值评价作为衡量学校效能更为公平合理的方法,已被多个国家用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英格兰在基础教育增值评价上积累了二十余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先后经历了简单增值评价、背景性增值评价、预期进步评价和进步评价四个发展阶段。英格兰增值评价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评价初衷,把握技术理性;关注核心要义,变化比较对象;取舍复杂算法,平衡社会效益;强化教育问责,督促学校改进。我国增值评价的开展可借鉴英格兰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做好增值评价实施的统筹规划,鼓励地方组织试点;基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积累增值数据,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增值数据系统;确保增值评价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兼顾现实可操作性;强化增值评价的诊断功能,做好面向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21 130 0 王亚玲<sup>1</sup> 李 勉<sup>2</sup> 平权法案司法理念对大学招生方式的影响 ——基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经典判例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3 美国大学招生中施行的平权法案关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平权法案招生政策屡受挑战,诞生了一些经典判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理念从补偿性正义转向多元化公平,通过睿智的裁决使得大学平权法案招生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逐渐精细化。司法力量成为促进招生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大学在实践中深谙管理智慧,运用招生自主权的同时,遵从司法权力的调节结果,进而实现大学的迫切利益。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31 140 0 林 杰 张欣琪 新中国初期大学学术文化嬗变:表现与动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4 大学学术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意蕴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受新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根本性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学术文化发生嬗变并重构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学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追求由个人“闲暇的产物”转向公共的“人民科学”,学术生产的自为组织性转向“有计划的学术”,学术生态环境的自由稳定转向复杂多变。新中国初期大学学术文化嬗变虽然改变了传统学术文化滋养下业已形成的学术研究固有轨迹,但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应保证学术功用的普惠性和使命感、保持学术生态的整体性和多样化、保障学术环境的稳定性和宽容度、保护学术探索的崇高性和内驱力。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41 149 0 刘 永<sup>1</sup> 胡钦晓<sup>1,</sup><sup>2</sup> 论青少年合理怀疑精神的培育 ——基于近现代哲学家关于怀疑论述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5 青少年怀疑精神的培育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批判性分析和借鉴笛卡尔、休谟、康德、皮尔士、胡塞尔、杜威、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近现代哲学家关于怀疑的重要哲学论述,提出怀疑是一种人们以分析新旧认知之间的冲突为起点,并以真理为目标的追问行动;进而规范和论证该怀疑作为青少年怀疑精神培育内核的合理性,提出合理怀疑具有可感知性、意义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当代培育青少年合理怀疑精神应该重视以下几点:将培育合理怀疑精神纳入青少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根据各学龄段设定相应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理性对话和讨论等形式培育学生提出和解决合理怀疑的能力;教学评价上,允许学生突破标准答案的限制,鼓励提出有根据的批判性、突破性和创造性观点;发挥教师在培养合理怀疑精神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合理怀疑精神的培训工作。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50 157 0 耿博雅<sup>1</sup> 石中英<sup>2</sup>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史阐释 ——《美国学院与大学史》译序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6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58 160 0 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