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oa 文化生产: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 本文对“文化生产”进行系统性阐释,旨在为该概念在中国的未来使用、借用提供指导。需要澄清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文化生产并不从属于再生产理论,而是超越后者、在复杂社会学问题上作出了更深刻的贡献。该贡献尤其体现在揭示社会底层行动者一生中对社会秩序的差异化理解、与之形成的关系,以及在其中所进行的矛盾性主观调适。第二,“循规者”同样会进行文化生产,但他们的文化生产不能被简化为对学校文化与价值观的单纯内化。正如《学做工》所论述的那样,文化生产理论在承继并发展再生产理论重要成果的同时,加入了对底层意义建构实践的能动性视角,从而把握阶级与文化、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自《学做工》出版以来,全球化、后工业化以及高青年失业率重塑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经济条件及其文化生产方式。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运用“非正式文化生产”这一概念,去理解工人阶级(尤其是青年)如何在学校框架之外、父辈的传统分类体系之外,寻找替代性的意义建构以维系尊严、自我认同以及某种形式的能动性。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 8 0 保罗·威利斯<sup>1</sup> 朱 丽<sup>2</sup> 回归教育本身:循证教育改革背景、模式与反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2 循证教育改革深受实践领域证据文化驱动,适应了从重思辨研究到重实证科学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与教育问责的“循证”转向相一致。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以循证教育证据资源库为证据获取渠道,以循证研究证据级为改革依据,以循证干预为实施手段的改革模式。循证教育改革具有“基于证据”的科学性优势,但其“证据至上”的技术理性偏好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教育的本质。在本体论意义上,对证据的片面追求忽视了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在价值论意义上,对技术理性的依赖消解了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在方法论意义上,对实证主义的过分推崇加剧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区隔。在借鉴这一改革范式“为我所用”的同时,应基于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教育本质立场,对教育实践保持清醒的认识。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9 18 0 满 莹 柳海民 空心的神像: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审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3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加速引发教育认知结构的错位:其一,能力培养重于知识学习的教育叙事事实上造成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双重失落;其二,学习过程中“情”与“知”分离阻碍个体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其三,大模型的“递归诅咒”加剧人类社会“同质化多元”的文化危机。基于此,本研究从词源学的角度澄清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主体性中所蕴含的“施动者”之维,其所输出的结果因缺乏“意向性”而不能被视为知识。在教育情境中,真正能够判断、选择并承担教学与学习责任的,始终是具有主体性的师生。因此,必须重申人机协同的教育逻辑,对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加以更加审慎的考量,促使技术真正赋能于教育发展。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9 27 0 袁培丽<sup>1</sup> 宋 萑<sup>1 </sup><sup>2</sup> 深化和扩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举措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4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已在多地、多校推进,可以应用于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而并非只适用于作价投资方式。深化和扩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应客观看待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不等于教师自办企业,衍生公司也不同于传统校办企业,了解国外高校衍生公司的情况,防范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的风险,把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28 37 0 张 炜 人工智能时代的一流教育学科建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5 人工智能时代为一流教育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赋能教育学科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在推动教育学科研究创新方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正是中国教育学回应时代之问、国家之需、世界之势的重要领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契机。在培养一流教育人才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特别需要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学者以及学者型校长和教师。人工智能技术为新课程形态和学习范式提供可能。科研和人才培养成果将更加有效支撑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这一转型需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原则,深化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并强化组织和资源保障。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38 44 0 张 羽 同构抑或异构:中国大学内部院系治理结构的建构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6 健全大学内部院系治理结构是中国大学进一步优化现代大学制度和催生制度优势效能的基石。当前院系治理结构建构存在要素同构、规则滞后、内控取向等问题。缘于组织基础、权力性质、治理范畴、决策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院系治理不能照搬套用大学校级治理结构。中国大学内部院系治理结构的架构要回到中国大学内部“院系”这个特殊的场域之中,具体系统考虑院系治理的“理想”与“现实”、“强”与“弱”、“制度”与“文化”、“组织化”与“专业性”,要在校级内部治理结构的映照下,聚焦于院系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从组建跨界型治理团队、搭建外向型治理框架、完善院系规则创建、强化院长学术领导力四个方面推进院系治理结构之建构,架构起恰当而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45 54 0 廖湘阳 房间里的大象: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冲突类型及纾解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7 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冲突是在学术劳动过程中因为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问题引发的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矛盾并诱发对抗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冲突类型,一是经济关系冲突,二是法律关系冲突,三是社会关系冲突;每类冲突又有若干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类型劳动关系冲突原因不同,对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纾解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冲突,需要平衡高校劳动价值赋予与教师劳动价值期待之间的关系,夯实高校自主权利履行与教师劳动自主权之间的平等基础,以及促进高校战略目标与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55 64 0 刘智慧<sup>1</sup> 李志峰<sup>2</sup> 高 慧<sup>3</sup> 完善超大规模治理体系 提升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8 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是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视角对博士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系统审视,提升全球竞争力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紧迫任务。加快推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博士生教育全球竞争力,要深刻把握超大规模发展、支撑强国建设、打造中国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超大规模博士生教育治理体系,应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功能,深化中国特色办学体制改革,系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机制。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65 70 0 赵世奎<sup>1</sup> 杜佳卉<sup>1</sup> 吴 彬<sup>2</sup>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辅助研究生知识生产 ——基于23万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大模型语义识别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9 本研究基于23万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大模型语义识别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使用AIGC的程度在逐年上升,2022年至2024年间的使用比例从不足2%增长至超过5%。论文不同部分中AIGC的使用情况,可分为初步探索型、功能偏好型、论证支持型和融合使用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AIGC使用方式具有显著不同。在各类学科中“功能偏好型”均为使用最多的方式,初步探索型均占10%左右的比例。此外,软学科学生更多采用论证支持型的方式,应用硬学科更多采用融合使用型的方式。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71 80 0 王传毅<sup>1</sup> 强 浩<sup>2</sup> 沈冬玲<sup>2</sup> 刘 畅<sup>2</sup> 周 钢<sup>3</sup>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志趣发展的影响 ——基于《自然》全球研究生调查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0 本研究基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将高校环境中可能影响研究生学术志趣发展的因素区分为激励因素(例如教学质量、导师认同、参与学术会议机会等)与保健因素(例如资助水平、工作生活平衡等)两个方面,使用《自然》期刊2022年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探究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学生学术志趣发展的作用,并考察了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激励因素正向促进博士生和硕士生学术志趣的发展;(2)保健因素对硕士生学术志趣发展无促进作用,但对博士生学术志趣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对初始学术志趣高的博士生促进效果更强。研究结果厘清了高校环境中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志趣发展的作用,并辨析了硕博学生的异同,对完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81 89 0 刘彦妍 魏 军 刘婵婵 教育何以强国? ——教育支出不均衡与区域创新的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1 本文聚焦教育支出均衡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从教育公平的横向维度切入,基于2003-2021年中国2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地级市人均财政性教育支出基尼系数测度教育不均衡指数,实证分析教育支出不均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支出不均衡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适度的不均衡可以促进创新,过度则会抑制创新,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和科技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且该倒U型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仅在东部及高经济发展地区显著。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导向,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分区分类施策,实现教育公平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90 99 0 李锋亮 丁杨洋 科研评价对高校科研生态系统的政策效应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2 文章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维度对2006-2020年全国各省市科研评价政策进行量化研究;以我国31个省份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支撑构建高校科研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测度高校科研生态系统整体水平及其各结构要素得分;其后,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科研评价政策对高校科研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研评价政策效力存在着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科研评价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科研生态系统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存在结构化差异和区域化差异。第一,科研评价政策对高校科研“软环境”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但科研评价政策对高校科研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深层次探究发现,科研评价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对高校科研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要素的影响与科研评价政策总体效力检验的结论一致。第二,科研评价政策对高校科研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政策效应在东西部地区更显著,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为此,提出要正确发挥科研评价的作用,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配性,提高科研评价政策的效能;结合区域异质性特征进行精准化的政策引导和干预,助推高校科研生态系统发展与优化。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00 113 0 李胜会 莫秋平 “赶学游戏”:市场化与家庭课外教育消费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3 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市场化视角探讨中国家庭课外教育消费急剧增长之“谜”。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对家庭课外教育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独生子女、高学历及有房产家庭的影响更大;从众心理和短期偏好是市场化影响家庭课外教育消费的两个主要机制;财政教育支出增加不仅不会降低家庭课外教育消费,反而因无法满足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导致家庭课外教育消费进一步增加。本文揭示了影响家庭课外教育消费的市场结构因素,以及教育不平等日益加剧的可能机制。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14 122 0 李荣彬 新型大学组织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东部86个城市的PSM-渐进DID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4 新型大学组织是在外部环境需求和内部资源推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区别于传统大学的知识创新系统。城市热衷于建立新型大学组织引发了“新型大学组织如何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型大学组织的涌现具有系统演化的必然性,其与传统大学的关键区别在于创新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为创新驱动、创业孵化、开放交流的核心作用和人才聚集、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的延伸作用。基于PSM-渐进DID方法以中国东部86个城市为样本论证了新型大学组织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长期作用。合成控制法对青岛、中山、泉州的个体反事实分析同样印证了该实证结论。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23 134 0 张荣馨<sup>1</sup> 阙明坤<sup>2</sup>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基于学习投入视角的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5 本研究基于学习投入视角,利用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学情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投入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显著积极影响,其中以学习行为投入的影响最为突出;相较于学生投入和教师投入,学校投入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教师教学满意度对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但教师敬业度的促进作用不太稳定。为提高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教育质量,建议优化学生投入路径,以学习行为投入为重点构建学习体系;优化学校投入结构,加强学习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教师投入模式,创新职教本科特色的教师教学评价与支持体系。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35 144 0 汤 霓<sup>1</sup> 王梦醒<sup>2</sup>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困境与发展路径 ——基于哈克心理调节理论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6 新《职业教育法》将行动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行动导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哈克心理调节理论的梳理,溯源行动导向教学和“六步法”的理论基础,针对对行动概念理解不准确、实践性知识缺位导致知识与行动分离、不完整行动以及学习任务缺乏指导原则等典型问题分析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解释心理调节在理解行动(导向)概念、建构知识观和发挥作用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建议从主观意向性上把握行动概念,将实践性知识建构贯彻到行动的所有步骤,在教学中维护行动的完整性,选取智力调节水平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45 151 0 李 思 赵志群 从单向决定到双向互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与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7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适应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仅需要在发展观层面实现由单向决定向双向互构转型,而且需要在实践逻辑层面把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性互构逻辑与“技术-工作-人才培养模式”间接性互构逻辑。同时,通过产业经济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的协同关注、职业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达成、高职院校低位价值与高位价值共同彰显的多元措施运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更新与效益提升。 2025年08月20 00:00 2025年04期 152 160 0 杨成明